昆曲格律中的基本概念

四声、腔格

目录

四声[1]

汉语中有四声的区别。古汉语及部分方言中,以平、上、去、入四个声调为四声。根据清浊不同,四声又分别有阴阳之分,如阴平、阳平、阴上、阳上等。现代普通话中,四声为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,其符号如下表:

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

四声是根据某字发音的不同调值以及调值波动情况划分的。如果把调值的高低及波动情况形象化,现代北京音、苏州音、河南音的字调当如下图所示:

四声的区别,使汉语语调自身具备了一定音乐性。歌唱时若想四声不错乱,不至产生歧义,就需要将音乐的曲调与字的四声调值波动配合起来,即“依字行腔”。

具体到昆曲,这样将曲调与字调配合起来的行腔被称为“腔格”。昆曲的字音兼具苏州音与河南音的特点(王守泰先生认为也受到了北京音的影响),其腔格特征也反映了这些特点。

 

腔格

平声:主要在于表现调形的平伏。阳平声字苏州音调形前平后扬的形式,也在南曲腔格中体现出来,但北曲阳平声腔格,就没有这一要求。腔头在乐调许可的情况下,阴平声应当选用音值较高的工尺,阳平声应当选用音值较低的工尺。

上声:既要体现上声字北京音调值低沉的特征,也要体现调形前低后扬的形式。在两方面不能兼顾的时候,首先要满足调值低沉的特征。虽然上声字的苏州音,还分为阴上和阳上,但在腔格中并不体现其特征。

去声:主要在于体现去声字调调形的波折,特别着重于工尺音值的升降波动、多变悦耳。去声字所配工尺的音值,并不是谱曲时所考虑的主要对象,但在乐调条件许可时,还是争取采用较高音值的工尺。

入声:

  • 南曲入声无固定腔格,与唱曲时口法有关:遇入声字出口即唱断,以突出入声字发音短促的特点。其后拖腔,可以根据需要按平、上、去三声腔格处理。
  • 北曲入声派入平、上、去三声。派入某声,即应遵从某声腔格,不再保留入声特点。

 

[1] 本节及下节“腔格”,均采用了王守泰先生《昆曲格律》(江苏人民出版社, 1982.06)中的观点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