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曲格律中的基本概念

目录

汉语的音节有声母、韵母之分,诗词歌赋句末(偶亦在句中)用同一韵母的字,可以使声韵和谐,称为押韵。这些押韵的字则称为韵脚。古人将韵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,形成了韵部;再按照韵部不同编排成字典,就成了韵书。

韵部的划分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,总体来说趋于合并。宋人整理的《广韵》分二百零六韵,创作诗词常用的《平水韵》分一百零六韵。到了昆曲,最常用/最有名气的韵书当属《中原音韵》和《韵学骊珠》。

《中原音韵》[1]
元周德清撰,成书于泰定元年(1324)。全书分二卷,前卷为韵书,后卷为附论《正语作词起例》。韵书的部分是作者根据元曲作品,以北方官话为准编列的,共分十九韵部,每个韵部用两个字标目,首创“平分阴阳,入派三声”的做法。每个韵部都分阴平、阳平、上、去四部分,并将入声分派到阳平、上、去三声,变更了《切韵》以来的体例,为北曲押韵建立了依准。另一方面,由于南曲韵书成书较晚,《中原音韵》实际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戏文、传奇作者创作南曲的押韵依据,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年间。本书附论部分的《正语作词起例》对长期以来曲家作曲、填词,演员演唱、正音也发挥了一定影响。

《中原音韵》韵部划分如下:

东钟,江阳,支思,齐微,鱼模,皆来,真文,寒山,桓欢,先天,萧豪,歌戈,家麻,车遮,庚青,尤侯,侵寻,监咸,廉纤

《韵学骊珠》[2]
又名《曲韵骊珠》。清沈乘麐著,乾隆五十七年(l792)编成。以《中州全韵》为底本,参以《中原音韵》和《洪武正韵》。本书将《中原音韵》中的齐微、鱼模两韵各分为二,又将入声单独立韵八部,共二十九韵。每个韵部取阴平、阳平第一字(入声韵取阴入、阳入第一字)为韵目,并在入声韵下依次注明某字北曲读作何音,使南、北曲韵联袂合璧。平、去、入三声各分阴阳两类,上声则为“阴阳通用”。又以反切注音,标出喉、舌、牙、齿、唇五音及其清浊。此书一出,不但在当时深受曲坛重视,也成为了后世曲界填曲、研习的重要工具书之一。

《韵学骊珠》韵部划分如下:

上卷
东同,江阳,支时,机微,灰回,居鱼,姑模,皆来,真文,干寒,欢桓

下卷
天田,萧豪,歌罗,家麻,车蛇,庚亭,鸠侯,侵寻,监咸,纤廉

入声
屋读,恤律,质直,拍陌,约略,曷跋,豁达,屑辙

 

在曲中,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,平仄谱中会予以标注。如前【懒画眉】共五句,每句都须押韵。再如【宜春令】共八句,其中12468句须押韵,357句则不用。应当押韵而没有用相应韵部里的字,叫做“失韵”。

北曲一折内,如非特殊情况,通常只用一韵。南曲在早期用韵相对随意,常有一两支曲子辄换韵的情况;后来受到北曲的影响,一些理论家号召作者使用南曲时也一折内一韵到底。但南曲特点究竟不同于北曲,一折内是否换韵,还要看联套的规律和作者的意愿。

 

[1]参考《中国昆剧大辞典》、《昆曲辞典》

[2] 同上

 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